谈谈摇滚和科特·柯本

我一直觉得一定要经历一些事情才可以理解摇滚乐,其实也不是理解吧,就是它可以解放你,让你释放内心的情绪。

14年自己学业上遇到了挫折,那个时候觉得是长这么大最大的事儿了,那些天晚上总是一两点才睡,反正也睡不着,就逼着自己学习,可能我比较容易追求一些没有意义的意义,一直在找一种精神力量。偶尔听到了Nirvana的一首Smells Like Teen Spirit,科特的嘶吼,密集而有力的鼓点,杂乱而有张力的吉他,还有极具寓意的歌词,让我压抑在内心的情绪在那一刻爆发然后释放。那时候不愿意见人,讨厌密集嘈杂的人群,到现在也是,在路上带着耳机放着Nirvana的歌儿,惬意而满足。可能开始听摇滚的人,第一感觉是杂乱与疯狂,然而当你与它真正产生共鸣的时候就会体会到它在表达什么,甚至不需要去刻意地理解,因为摇滚是最直接的情绪表达。那时候常常一个人关在寝室里跟着鼓点摇头晃脑,在那一刻我似乎近似疯狂,也理解了那种疯狂,从那以后,我再也没那么疯过。
人总是一个矛盾体,在各种自我纠结和在我发现的过程中不断的认识自己,在我看来,这并没有尽头,学会适可而止,不要过分追求某种执念,不要过分地迷恋。记得有句话叫做“喜欢音乐的孩子都不会太坏”,原话忘记了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在很多的电影中都有摇滚的影子,我记得最令我恐惧的那段摇滚是在《逃离德黑兰》中那段濒临死亡的摇滚乐背景音乐。


如何评价窦唯的高级动物【知乎】

昨天看了94年红磡的现场记录,开场就是窦唯的《高级动物》,穿着一身正装清新脱俗,表情高冷至极,给我一种魔幻的感觉,想想这是22年前的演出了。大约三年前第一次听这首歌,没听完就关了,不过这首歌是你早晚能听懂的,这只是时间问题,至于窦唯的作品也不必评价好坏,好与坏对于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。
谈一下看他们演出记录的感受,对于国摇来说,做具有中国特色的摇滚这条路就从来没有放弃过,与中国传统乐器结合,从90年代窦唯的笛子,何勇的三弦到现在的万青的小号,二手的唢呐,这些都让你听得很嗨,可能现在的摇滚相比那些前辈多了娱乐,少了思考;对于表达内容来说,九十年代魔岩三杰(窦唯、张楚、何勇)确实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焦虑与思考,但是我觉得这也是最为悲哀的地方,他们的思考可以用摇滚来表达,却难以用摇滚来改变,如果常常思考不能改变的东西,比如这首《高级动物》里的人性,就会陷入悲观,所以窦唯唱“地狱天堂皆在人间”,何勇呼喊“还有没有希望?”,张楚说“绝不想死也不知所终”,人不能总是接受悲观的东西,要相信一些美好才有希望。
有时候我觉得这些歌是有毒的,像毒品一样让你暂时体会到表达被释放的快感,可是现实并没有被改变,所以他们的歌听不懂就不要听,即使听懂了也不要常听,不要陷入无为的思考,无知的人最轻松。